2017-12-27 发布
2017 年我读了 108 本书,论文 30 篇,输出读书笔记 42 篇。我并不是什么聪明人,反而是那种被视为笨拙的人,相比之下,2016 年我只读了 20 本书,一年之间,阅读速度 5 倍增进,如此成果已达成新里程,随觉读书写作是一种技能,是技能就会升级进化,用进废退,既然我能,大家也能,特写此文总结,分享经验。
我使用哪些阅读工具?卡片搭配 iPad + 纸质书。
70% 书籍使用 iPad 阅读,iPad 适合固定时间和地点深度使用,搭配 Marginnote Pro可完美实现卡片阅读法,快速记录卡片,生成读书笔记。30% 书籍使用纸质书阅读,随身携带,适合在各种排队、坐车等碎片场景,再使用纸质卡片做笔记,形成良好读书习惯。
我如何阅读?主题阅读。
以「认知+」为主线,串联学习、写作与产品等领域。上半年主题是「认知 + 学习」,下半年阅读主题是「认知 + 写作 + 产品」。
「认知 + 学习」主题学习认知科学,以认知科学大师司马贺为突破点,通读其著作,本意是学认知科学,一读就读了 7 个月,我做的事情十分简单,仅仅是想「关注大师的言行,跟随大师的举动,和大师一并修行,领会大师的意境」。世间事大抵知易行难——知道如何做不难,但持续做慢慢做,做出些大时间周期才能体现的东西就难了。这就像大家明明都知道这一条路能走得通,前半段人声喧哗,但后半段草木寂静,这 7 个月,竟收获跨学科学习与快速阅读技能。
「认知 + 写作 + 产品」主题学习课程与产品,当时我刚好离职开智,闲余时间多,便一边谋求职业转型,一边准备写一本写作的书籍,心中无主意,开始漫读——读累积的论文、读写作访谈、读编程心得、读读书方法、读阳明心学、读产品设计……竟然在 10 月末确定了未来创作的主题:《笨方法学写作》,以及未来的职业方向:产品经理。于是尝试将写作与产品结合,将产品方法论应用在《笨方法学写作》,将此书视作产品,快速构建原型,逐步迭代。《笨方法学写作》原定 52讲,目前已连载至 38 讲。
在用产品意识打磨《笨方法学写作》期间,忽然发觉可以将「笨方法学习」输出为系列产品,将自己学习知识的过程输出为产品,于是创建另一产品《笨方法学产品》,以点带面,打造「笨方法学一切」的产品序列。
以下精选出我在 2017 年的读书代表作:9 本书+ 1 篇论文,选取原则是我曾被这本书带动主题阅读,拉起整个学科的网。
个人认为此书是司马贺的最经典著作,开启我对学科探索的好奇。司马贺曾言:「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对新工具的激情将我吸引到相似的迷宫之路,使我既能将我的科学生命用于追寻一个我认为是理解人的状态的核心问题,又能沉浸在数学和计算机形式体系,对于后者,仅仅是研究本身就带给我无比的快乐。」
读完此书,我写出了《司马贺的知识树》和《跨学科学习不完全手册》
认知科学密切相关的学科有 6 个,分别是哲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人工智能、神经科学,但与此带来的问题就是,学科过于支离,没有核心理论,导致当时认知科学的定义一出来,很多学者说自己一大早醒来就发现自己成为了认知科学家。
于是,认知科学亟需一个硬核(Hardcore)原理来串联所有的学科知识,就像是需要一条绳子串联起所有的珍珠,这个硬核理论就是广义进化论。读完此书,你会更懂认知科学。
在王阳明看来,人生的最大任务就是做圣贤,在认知科学看来,就是要建立学习的内在驱动。立志,绝不能从外在开始,而必须从内心的抉择开始,分清读书学习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要使所立之志成为自我改造的源源不断的动力。
读书学习其实不难,如果你求知若渴,读书学习其实很难,如果你欲壑难填。读书学习本应是你生而为人的创造性适应过程,而不是如机器动物一般被驯服的过程,读书学习应是主动的,符合内心抉择的行动,它的真正意义并不在外在功利,而在于从内部改造自己的生活方式,是「身心之学」,核心是自我修养。
相关豆列:
这本书一共 52 节,一节一个练习,有题目有答案,叫你一字不差的敲下来,你表面看这种方法笨吧,只需要模仿复制即可,但事实上很多人做不到,于是就想着有一本轻薄神秘小书,高人费尽七十年心血写就,里面藏七天就可让你成为高手的秘籍。这样的小书市场有没有卖?当然有,五块钱一斤,但如此练成的高手有没有?不好意思,一个都没有。有时,笨方法往往是最有效的方法。
我自 2017 年 9 月 8 日开始练习,至 2017 年 10 月 19 日,每天敲一两节练习,历时 41 天,敲练与记录心得同时完成,再花一天修订,刚刚是 42 天。敲完这本书后,我按此书为蓝本写《笨方法学写作》。
好的写作风格手册,思考语言运行机理,探索语言科学应用,整理文字的有效表达,目的是让学习写作之人按照这套手册来操作,也能掌握一套文字的法则。
如何练成独有的写作风格?认知科学平克写出的这本写作指南有两个建议:
一是技艺。技艺是你要将文章写得简洁的能力,删减废话,措辞清晰,谋篇布局得当,将你的读者留住。作者的风格是随着时间和经验的积累所形成的东西,但对初学者最好的建议,是要保持简朴的风格:要做到条理清晰和简练,并使用朴素的语言。
二是态度。态度是能将你个性恰当展现的能力,忠实自己,恪守原则,坚持长期价值,逐渐养成自己的特色。 写作是写作者自己的诚实,强迫通过写作内化成文字,思考概念是否清晰,读者是否明白。如果读者明白,证明你也明白了。
在这本书,你可以看到各种对读书的有趣看法。
1)读书法,不过是我们对知识库存和思想物流业所做的一个经济学算计,是我们对知识堡垒和思想弹药库发起奇袭时的一种谋略。
2)读书并非装点门面,并非积累文化资本,更不是为了现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甚至不是愉悦,它的动力往往就是来自人类的好奇心,没有为什么,只是单纯地不甘如此而已。
3)劝人读书特矫情,一是劝人读书者自己必然要读书,否则没说服力;二是读书者自己读书多了,反会被人说迂腐;三是自己读书的时间都不够了,还要劝人读书。
综合而论,读书,并不是漫无目的的,它有目的,可是,它的目的,并不是摆在桌面上可供随时取用的。往终极里说,它的动力就是人类的好奇心。
相关豆列:
相对《孙子兵法》,人们更喜欢《三十六计》,因为里面有诡计、有反常识的故事,但如果站在大历史的角度看,这些三十六计的故事都有幸存偏差,也就是说这些故事或例子都是特例。
看《三十六计》你学到的是险中求胜的招数,看《孙子兵法》你学的是稳打稳扎的策略,你学《三十六计》,胜率可能是 20%,但学《孙子兵法》,胜率可能是 80%。可惜事实是,人们依然喜欢学《三十六计》,一听就懂上手快,听故事兴奋,以为自己会是打赢仗的 20%,而《孙子兵法》技术含量高,上手慢,学来枯燥会睡觉,但读《孙子兵法》是在教你做人。
我曾有一个愿望——不再使用电脑做分享演示,制作 PPT或 Keynote 太耗费时间精力,意味着笨重、漫长与劳累,我想用自己的手绘简笔画图像来做演示,既可以辅助思考,也可以高效沟通。
于是在批量阅读视觉思考与呈现书籍之后,我画出了这篇《笨方法学简笔画》,完成了我的心愿。
如果将产品经理视作产品,你该如何从 0 到 1 打造出这一款产品?参考《用户体验要素》,可将产品经理拆分为五要素,用书单构建产品经理模型。
这五个要素是:1)战略层:职业生涯+内在驱动;2)范围层:思维模型+学习需求;3)结构层:认知分析+产品技能;4)框架层:产品逻辑+工作流程;5)表现层:外在输出+实力证明。
相关豆列:
高阶学习者与普通学习者的差距:读论文。高阶学习者会理解专业知识,辨别源头信息,以此锻炼创新能力,他们不受困于狭隘的知识隧洞,探索知识源头,抵达人迹罕至之地,活用前人知识。到这一步,他们可以完成基本任务,甚至不需要使用推陈出新的能力。
但高阶学习者往往不会止步于此,就像你不会止步于在普通学习的位置。
那么就开始读论文吧。这是我开始「三十天读论文计划」后唯一推荐给的论文:《写作课程范式研究》
这是我开始论文计划以来耗时最长的一篇论文,不单因为篇幅长,足足有 261 页,更是因为内容足够精彩,参考书籍 209 本,参考中文文献 110 篇,参考英文文献 50 篇。
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核心学科;第二层次是原理知识;第三层次是教学策略。具体写作课,核心学科便是语言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原理知识是组块、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图式、意向性等;教学策略便是各种的写作方法,例如卡片创作法,扇形写作法等。
这篇论文核心在于论述写作三种流派:文章写作、过程写作、交际语境写作的历史、优劣与实践,最后建议写作实践者三者结合使用。所有学习写作的人都建议读一读。
我从 2017 年 9 月 27 日开始跑步,跑步新手该如何跑?我没有先在网上搜攻略,而是先决定每日留给自己一个小时的跑步时间,先跑起来。
我没有为自己制定跑步计划——例如第一天要跑 6 公里,我只是告诉自己,我还是跑步新手,跑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习惯,总之我决定每天匀出一个小时跑步了,我想方设法提高这一个小时的运动效率就好了,这样我就不会急着跑完 6 公里就想回家了,这样一想,心态反而放轻松下来,第一次跑一小时,大概只能跑 5 公里,现在,我可以跑 10 公里了。
每次跑最后一公里,我都会打开手机听一首歌,这首歌有一句我喜欢的歌词:笨拙的人往往有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