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9-17 发布
读史孤独,于时间洪流逆溯而上,万象历目,见帝王将相,见苍生万民,见宫阙林立,见兵刃战火……
屡有所思所感,肆于胸臆,长夜漫漫,四望无人,慨叹不矣。
偶尔读到别人的读史笔记,描述了同样的感情,甚至表达出了自己无法用文字抒发的情绪,便如并排同坐,一起拍案。
最近读冯唐的杂文集便有这种感觉。
冯唐爱读史,尤其喜欢《资治通鉴》,总喜欢在杂文的某个角落提及,最常是将《通鉴》比作没有教参,没有正确答案的巨大习题集,「读史之法,莫妙于设身处地,每看一处,如我便与当时之人酬酢笑语于其间。」
一个额外的发现是,好的史笔需要无动于衷,不能在描述情景时就表现出倾向性,暗示答案,仿佛好的习题集不能这样编撰。十几年这种历史习题集的训练之后,我再去读美国的商学院,发现除了一些名词和金融会计知识,其他是如此的小儿科。
我知道如何把问题思考清楚。随便翻起《资治通鉴》,是战是和,是用姓王的胖子还是用姓李的瘸子,掩卷思量,洞若观火。继续看下去,按我的建议做的君王,都兵强马壮;没按我的建议做的,都垂泪对宫娥。 我从小就很拧。认定文字是用来言志的,不是用来糊口的,就像不能花间喝道、煮鹤焚琴、吃西施馅的人肉包子。逻辑清楚的用处也有限,只能做一个好学生。
这种读法,与吕世浩「设身处地」读《史记》的方法大致相似。
读史也不必太累,某个早上端上一杯咖啡,将《通鉴》当做一本闲书来看,也饶有乐趣。
正如冯唐说:
不要等死后、病后才知万事空,在死前、病前,多去去墓地、三级医院ICU、古战场,多读读《资治通鉴》,特别是涉及改朝换代、钩心斗角,最后却没一个有好果子吃的那些篇章。
还有后半辈子都做不完的正经事儿。比如,我还想再多读几遍甚至十几遍《资治通鉴》,结合麦肯锡的十年锻炼和之后的十年商业经验,多写写如何修炼商业见识,再带出十来个没风都能低空飞行的青年才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