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读难书?就读这本书

2024-11-15 发布

1

“这个书名是什么意思?”

“这个本书还真的听都没听过!”

“这些书也太厚了吧,我就看不下去…”

还记得2015年,阳老师带着我们去到他家中书房。那是一个特别的空间:四面墙壁都是书,房间里只有一台电脑,一张桌子,桌子前还有一张小床——有趣的是,小床的一半空间也摆满了书。

阳老师丝毫不介意向我们展示这个私密的生活空间。”这里是我待得最久的地方,”他说着,热情地开始介绍自己正在阅读的书籍。虽然现在已经记不清他具体说了什么,但那满架子”看都看不懂书名”的著作,以及同行小伙伴脸上写满的惊叹与困惑,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一天,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只有一个:你终究要去读难书,你必须要读难书,你一定要去读难书。

人天性畏难。

2013年“世界读书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发起“来说说‘死活读不下去的书’”的投票,有近3000位网友参与。最终,《红楼梦》《百年孤独》《三国演义》《追忆似水年华》《瓦尔登湖》《水浒传》《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西游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和《尤利西斯》名列前十。

这些死活读不下去的书,可以称作为难书。这些困扰了无数读者的”难书”,正是这本《阅读的心智》要帮我们攻克的对象。

这本书最与众不同的地方在于,它并非简单告诉你”要多读书”,而是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要读难书、为什么难书难读,以及如何将”难书”变成”易书”的系统方法。

2

为什么难书非读不可?

每个人的书房可能都有这样的场景:买回来时踌躇满志的大部头著作,过了三个月就只剩下厚厚的灰尘。但阳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阅读难书是构建知识体系不可绕过的关卡。

阳老师在书中说——

人类文明传承数千年,使得在众多学科或领域,好书不胜枚举,而其中不少是难书。这是为什么呢?如果我们将阅读想象成对话,那么,智者与智者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火花,还是智者与小白的交流更容易新见迭出呢?答案显然是前者。当一个小白旁听多年前的智者对话时,刚开始自然会有些跟不上,将其看成难书。

无论再如何逃避,终究有一天,你需要攀登知识的高峰,开始攻克一本又一本难书。想象一下,一个人始终只在山坡徘徊,一个人不断攀登一座又一座高峰,未来谁更容易看到更大的世界?而拿下一本又一本难书之后,你的阅读能力自然会同步提升,慢慢地开始发现一个更大的世界。

难书为什么这么难?

阳老师揭示了一个重要的认知盲区:许多人认为先读易书,就能自然而然地过渡到难书阶段。然而,我们的大脑并非如此运作。

就像一条已经形成的河道,水流总是倾向于沿着既有的路径流淌。我们的思维也是如此,一旦形成了某种认知模式,就会产生路径依赖。如果在学习之初就存在认知偏差,这个偏差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放大,最后反而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来纠正。

3

如何让难书变”易”?

通观全书,阳老师用前3/4的篇幅通过亲身经历,展示了难书如何塑造了他的认知世界,最后1/4则是干货满满的方法论。

这种编排本身就是一种别出心裁的示范:先让读者理解”为什么”,再教会他们”怎么做”。

阳老师将难书分为三类:

针对这三类难书,书中提供了三个实用的解决方向:

具体做法,阳老师又用自己的书《聪明的阅读者》在书中做了非常具体的示范,大家一定不要错过。

小结

如果你正在为难书发愁,如果你渴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果你想要在知识海洋中游得更远,这本书将是你最好的指南针。

正如阳老师所说,阅读的终极目标是追求”真善美”。当我们为了这个目标而去探索那些最重要、最正确、最源头的著作时,就不应该因为它们的难度而退缩。

如果这些珍贵的著作阅读难度大一些,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本《阅读的心智》,勇敢地去攻克它。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