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成语要用一千年,才能完成最美的进化

2024-11-23 发布

如果说网络用语是互联网时代的语言基因,那么成语则是中华文明最古老而顽强的文化DNA。它们的生命力究竟来自何方?

成语的生命力源于其诞生之初那鲜活的故事,它也是当时的流行语,犹如文化基因,借助口耳相传与文献记载代代相承。

当岁月流转,跨越千年沧桑,这些成语并非简单地保持原貌,而是展现出令人惊叹的语言进化现象。

有些成语如”铁板钉钉”、”众志成城”,其本义至今仍在使用,展现出极强的生命韧性;而另一些则经历了意义的裂变和重组,比如”杯弓蛇影”从最初形容疑神疑鬼,演变为比喻因疑虑而自寻烦恼;”风马牛不相及”本指两军阵营遥远,而今用来形容毫无关联的事物。这些演变印证了语言的活力,也折射出不同时代的表达需求。

在这个语言进化的丛林中,相近含义的成语往往展开一场意义的角逐。”惊天动地”与”翻天覆地”、”殚精竭虑”与”绞尽脑汁”等,都在使用频率和语境适应性上展开竞争。

某些成语因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或更强的适应性而广为流传,另一些则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最近读到一本小书《弥缝录》,作者是台湾裔日本作家陈舜臣,陈舜臣以推理小说成名,但汉学知识深厚,《弥缝录》是他以中国成语或短语为主题的随笔。

他在书中说:

“弥”与“缝”都表示“缝合”之意,二字合在一起,表示“缝补、修补”,但这个词的语感不怎么好,给人一种一时之敷衍、粉饰的感觉。通常(日本)在野党议员在议会发言时爱用此词,常常用来攻击政府走过场式的施政。

《左传》中记载:“先偏后伍,伍承弥缝。”“偏”是指二十五乘(四匹马拉的一台战车为一乘)的战车队,“伍”相当于一个分队的步兵。此句指用步兵弥补战车之间的缝院,所谓“鱼丽阵”,很像鱼店门前摆得满满的大大小小的鱼。

换言之,此阵严丝合缝、密密麻麻,犹如蚂蚁集体出洞。如果这是“弥缝”的话,那它绝不是一时之敷衍,而应说是极其周密、毫无遗漏、极为慎重、精彩巧妙的布阵。

不放过一丝一毫,每一处都要补牢,就是弥缝。这样看来,不漏一处,全都记录下来的“备忘”,与“弥缝”不仅日语发音相似,在内涵方面也非常相似。

尽管有生搬硬套之嫌,但陈舜臣还是模仿“备忘录”词,将此书命名为《弥缝录》。

在这本小书中,可以看到中国的成语的这种演变过程恰似达尔文所描述的物种进化:语言单位在使用中不断经受筛选,适者生存。

就如弥缝二字,在千年历史的使用中已经发生了演化。

从这个角度看,与其将此书名为《弥缝录》,不如称之为《成语进化论》更能体现其本质——一部记录汉语成语在时间长河中生长、竞争、演化的生动故事。

有的成语要用一千年,才能完成最美的进化。例如 “守株待兔” “刻舟求剑” “胸有成竹” “破釜沉舟” 每一个活到今天的成语,都是在无数次使用中被打磨、被重铸,直至找到最适合的形态。

反观当下各种互联网一波又一波的热词,某种程度上就是古代成语形成的现代翻版。”绝绝子”、”小丑竟是我自己”等网络热词,以及”内卷”、”躺平”等社会词汇的流行,都遵循着相似的演化规律:它们源于具体场景,带着鲜活的时代印记,在传播中不断被重新定义和扩展内涵。 ∎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