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了20多年,才改掉这个写作坏习惯

2025-11-13 发布

1

前几天和朋友聊天,他提出了一个绝妙的点子,我们聊得天花乱坠。

我忽然觉得哪里不对,问他:这么牛,你怎么不赶快写下来?

他摆摆手,说了那句我们都说过的话: 嗨,这只是随便想想的,又还没有真正成形。

然后我说:唉,年纪大了,脑子不行了,很多东西都记不住。

于是掏出卡片将刚才的想法记录下来。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对于写的理解,可能从一开始就用错了。

2

从小我们被教育要追求「体系」——等一个想法「想清楚了」、「成熟了」、「完整了」、「有价值了」,才「配」被记下来。

我们痴迷于收藏那些「已完成」的金句和干货,却对那些「未成形」的、属于自己的火花,嗤之以鼻。

我们以为那是严谨。 但,那是在扼杀自己的思考。

因为写作不单单是大脑想法的复制。 写作,本身就是「思考」的一环。

过去我也总用笔记本来记录想法,想着方便以后自己回看,所以要写得整整齐齐,赏心悦目。

但现在,我觉得笔记本(现在用得更多的是卡片)应该是一个「实验室」。

实验室里装的不是成品,而是「火花」、「碎片」、「半成品」和「不知道有什么用的玩意儿」。

笔记本的作用是资料整理。 实验室的作用是「无中生有」,是创造价值。

3

我花了二十年,才改掉一个从上学时就被灌输的、看似正确的写作思维坏习惯: 想好了再写。

这种思维最要命的地方是——它剥夺了你「试错」的权利。 它让你觉得记下一个「不成熟」的想法是可耻的,是说明你没想清楚。

我现在再也不信这句话了。甚至,我想教育我的孩子:想不到,就随便写点什么。

因为文字不珍贵,纸张不珍贵,只有你当下的想法,最珍贵。

我们总以为想好了再写,是严谨。但你脑中的思绪,是流动的、模糊的、缺乏逻辑的。你永远等不到那个「想好了」的完美时刻,或者等你以为想好了,最初的那些灵感火花,也早已熄灭了。

以前我怕记下「垃圾」,因为觉得那在浪费时间。 现在我知道,「垃圾」才是「原料」。

4

只要我足够降低写卡片的成本与摩擦力(比如只花10秒钟写张卡片),那么记下的「垃圾」越多,我离「神来之笔」就越近。

现在,我习惯用一张张卡片,随时捕捉我脑中那些虚无缥缈的想法。任何一个词、一句话、一个零散的段落,不加评判地,全部都先写下来。

就像把一整箱乐高积木,全部都倒在地板上,我才慢慢开始挑选、拼接。真正的思考,此刻才刚刚开始。

以前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总想憋个大招,写「高大上体系化」的大文章。 结果是一个字都憋不出来。

后来我放弃了。 我开始「乱试」:

我开始删改,开始连接,开始重组。那些我最初根本没想到的绝妙观点和清晰结构,就会在这个修改和延伸的过程中,被激发出来。

如果我当初在等它「成形」,它就永远死在脑子里了。有了这个卡片这个想法实验室,我的整个状态都变了。

5

以前我总想写文章,就搞个长篇好文,结果是持续的焦虑和等待。

后来觉得,自己反正每天都在实践「日课一卡」,不如将「日课一卡」的练习场放在更多地方好了。

于是,我每天发一两张卡片,然后卡片积攒差不多,我就将卡片积攒成为更大的卡片(例如本篇文章)。

我不知道哪张卡片大家会更加喜欢,但我知道—— 只要我一直在记,一直在「试错」,我遇到它的概率就在增加。

6

回到开头,我和朋友的聊天。

那些已经很重要的事情,才用笔记录下来,只不过是锦上添花。

但那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通过写卡片(也就是思考)产生意义,并且创造出专属于你自己的价值,才是人生的最大动力。

这也是我持续在这里写作的意义。∎


笨方法实验室:世上无难事,只怕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