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3 发布
有图版:https://zhuanlan.zhihu.com/p/1973443132382279492

看松浦弥太郎的《日日100》,惊喜地发现,他介绍的第一个物件就是索引卡。
他是这样用的——
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用品之一就是这种5×3(英寸)的卡片纸。它们的硬度跟扑克牌差不多,是用来做笔记的。这种卡片纸在美国很常见,人人都在用,在日本我却没见过其他人使用。这么方便的东西,为什么没人用呢?
比如我会这样用:一早先把当日的行程或是该做的、千万不能忘的事都写在卡片上,装进口袋。卡片不容易弯曲,也不会弄皱。工作时随时确认,完成一项就拿笔划掉。如果要开会,我就用它记录讨论的内容,不用笔记本,把该记的事都写在卡片上,一张不够就用两张、三张,之后用曲别针或订书机整理。换句话说,不论是生活备忘或话题要点,我都写在这种卡片上,而不用笔记本。
因为用笔记本可能会在需要查找时,找不到写在哪里,那就太麻烦了。而写在卡片上,再把卡片放到卡片盒里归档整理,以检索卡分门别类,需要时马上就能找到,十分方便……5×3卡片纸和行事历,就基本可以满足我的工作需求了。
这真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它不仅是我本来就想写的第一个好物,也是我当下工作流中的“第一生产力工具”。
松浦先生用它,更多是作为笔记本的替代品。他用来写当日行程、会议记录,然后放进卡片盒归档,方便日后查找。
我的用法,也始于此。比如每天的待办清单、一闪而过的灵感、需要长期备忘的内容。
但对我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

我自 2016 年开始刻意练习卡片写作。快十年过去了,累积使用过的卡片,大概早已超过 10000 张。
在这期间,我一直在“折腾”,试图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卡片。
我试过自己裁切的 A5 格式卡片,太大,书写时像在写文章,有压力; 试过朋友赠送的名片大小卡片,太小,一个想法写不下,思路被截断; 试过出版社赠送的明信片,纸质太硬,书写感不佳; 也试过扑克牌大小的,太滑,钢笔墨水挂不住。
为了找到最完美的卡片,我甚至专门去香港、澳门、泰国的书店和文具店,就为了亲手感受各种卡片的大小、形状和质地。

结果,还是回到了原点——最常见、最朴素的 5x3 英寸索引卡,其大小和纸质,就是最好的卡片尺寸。
关于尺寸,它必须是能激发创作正向循环的。
它要刚好能容纳一个“最小想法”,让你能轻松写完,获得即时满足感。同时,它又能恰到好处地“突破你思考框架的束缚”,激发你的下一个想法。
这种体验就是:一卡接一卡,一浪接一浪,创意迸发。

至于纸质,它必然是「扑克卡片纸质」与「A4 书写纸质」的综合体。
它不能像普通 70g 的 A4 纸那般柔弱,但需要具备纸面的触觉与书写的欲望;它不能像扑克牌一样能搭建纸牌屋(太硬太滑),但至少需要两指捏住竖着时,卡片不会低垂变形。
就是这样一张小卡片,用了近十年,它慢慢不再只是一个工具,而是长出了我自己的用法。
我用它摸索,写成了《日课一卡练习册》; 我用它实践,创建出「源涌流」卡片系统; 我用它分享,开发了《卡片创作100讲》课程。

如今,我甚至在探索,如何设计出最适合国人书写习惯的卡片尺寸,以及最佳的桌面文具套件。